[摘 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得出金融发展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特点,金融强国具有主权货币国际化、金融体系完备化、金融服务高效化、金融风险低少化等标志特征。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1]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我们要坚定自信,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金融强国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以说,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要适应技术创新这一经济增长动力引擎的要求。既重视适合渐进技术改良的间接融资,又重视支持创新的股权融资,基于资本市场探索的市场化定价模式,引导资金向优质科技创新企业集聚,规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根植于市场创新的融资方式,提高中国金融体系对航天、AI、数字等诸多科技创新项目的甄选识别能力,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加速优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以技术升级为主要依托的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适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我国金融发展要围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目标,瞄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金融结构,球友会app增强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协同推进经济金融体系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进行针对性部署,形成齐头并进、相互支撑的合力。
三是要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继续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指数等相关产品创新,建立统一的碳配额交易市场,吸引更多民营资本加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融资行列,通过市场化手段将生态环境影响的外部性内部化,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2]现代金融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是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
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是衡量其经济体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金融强国不仅表现为金融资源总量规模大,还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货币和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的市场化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市场化被视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标志;信息化程度更充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功能便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和减少交易的成本。
金融强国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效运行发挥重要的作用。金融体系中的生产信息,如商品的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甚至是企业的价格等,都是决定经济体系交易效率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下,市场是一个由众多市场主体组成的生态系统,金融体系就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金融体系与各个行业、企业乃至个人都存在经济交易的联系。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直接决定了支付的效率和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经济体系的交易风险和信用风险,从而对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完成速度、对经济体系的稳健性产生影响。
(三)建设金融强国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增强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强国,都拥有完善的现代化金融体系,设有全球知名的金融中心,并汇聚众多的金融机构和相关的服务行业。例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等,它们广泛地提供国际资本贷款、债券发行、外汇交易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实证明,当一国为金融强国时,其在全球范围中的定价权和交易权都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拥有话语权。这不仅决定一国在全球中的位置和格局,也决定了其能否公平地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利益,进而决定该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强势程度。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强国,凭借其强大的金融和资本能力,在全球商品和服务,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方面,拥有极高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81种原材料价格序列,只有5种不是以美元计价,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覆盖38种商品期货合约,其中仅有可可、橡胶、大麦、菜籽油等4种原材料不是以美元计价。从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体系规模、金融市场交易量、外汇储备规模等方面来看,中国已成为金融发展大国,但需继续为建设金融强国而努力。
金融简单来说是资金的融通,金融发展具有一些本质,遵循一些规律,要不断深化金融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3]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求不断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中国金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持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统筹兼顾、抓住重点。
一方面,金融发展的前提是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习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4]习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与金融的辩证关系。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金融应追溯其本源,将服务于实体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全方位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与质量。
另一方面,金融发展要基于对总量和结构的科学把握。必须强调总量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效益,不能偏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实现促进经济有序调整。在总量上,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货币供给和社会融资的增长速度与名义经济的增长速度相匹配,并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以增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的稳定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精准有力,还要通过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效力。结构上,要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用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长效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宏观审慎评估等政策工具,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二)金融发展要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金融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以全面系统的战略思维统筹兼顾、系统安排。
一是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习强调,“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5]建设金融强国,关键是要建立一个规则一致、信息公开、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多层次现代化金融体系。该金融体系凭借专业化、前沿化、先进化的制度及科学方法,实现资金在市场体系中的流通。现代金融体系要求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在各个主体之间优化配置。现代金融体系具有政治性、安全性、创新性、开放性、普惠性等特征,基于金融市场,它拥有支付清算、金融资源的分配、信息的有效传递、资产规模的定价、风险的转移以及财富资源的管理等诸多功能,以及持续经营、资源配置、政策传导、发展创新、风险防控等能力,现代金融体系应具备适度的规模、合理的结构、高效的治理、完备的功能、前沿的科学知识、安全高效等特点。
二是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习强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6]经过多年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过程,我国已初步建立为多种金融交易活动提供支撑的基础设施体系。为了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治理高效、前沿可靠且具灵活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并加大对金融基础设施的整体监督和互联互通的力度。在进一步完善金融交易平台、支付结算体系、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有关资本配置的法律制度、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还需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三是着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习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7]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具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要筑牢金融安全网,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金融发展要增强前瞻性布局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金融业对外开放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要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深刻变化,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准确把握金融发展的基本脉络、客观规律和演进逻辑,未雨绸缪、科学预判,统筹当前与长远,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金融发展要致力于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习强调,“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8]“要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9]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稳慎把握好节奏和力度”。[10]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球友会体育app免费下载,在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的前提下,学习和借鉴全球金融改革进程中“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成功经验,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全球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产业链的分工与组合,和世界金融中心密不可分。[11]中国金融业的各项总量指标都居世界领先或前列的位置,但金融服务和发展质量仍有一定差距,可以说中国是金融大国但非金融强国。[12]习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13]综合来看,金融强国至少具有以下六个主要标志特征。
一个国家主权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说明这个国家金融实力越强,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主权货币国际化是金融强国的标志特征。
从历史看,金融强国的主权货币都是国际货币。17世纪中叶,荷兰在海洋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被称为“海上马车夫”,随之而来的是荷兰盾成为了与黄金相类似的国际货币地位。1784年英国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打败荷兰,成为“日不落帝国”,1816年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确立了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为特点的金本位制,英镑也成为与黄金类似的国际通行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取代英国成为金融强国,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使得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影响,超过了过去荷兰盾、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成为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而这些货币背后有金融强国的支撑。
从现实看,美元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国际货币主要承担计价、流通结算、投融资、储备等功能,在国际支付中美元的市场份额超过了40%,在跨境贸易融资中美元占比超过80%,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美元交易占比将近90%,在投融资中美元占比将近50%,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截至2022年),全球已分配外汇储备中美元占58%左右,在特别提款权中美元占42%左右。可以说,当前美元仍然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主权货币,这也是美国作为金融强国的重要特征。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负责调控货币总闸门,对一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正确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促进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落实中央银行独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增强中央银行财务实力。完善广泛覆盖、高效安全的现代支付体系。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推进中国征信市场发展。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在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防止发生严重持续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同时,要承担起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大局的重任,维护国家安全。
金融强国涵盖金融调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开放、金融基础设施等内容。习指出,“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14]因此,金融体系指的不是单一的机构和市场,而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以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为例。
在金融调控体系层面,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即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在总量上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增长合理、节奏平稳、效率提升;在结构上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精准滴灌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企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通过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有力有效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在金融市场体系层面,要形成一个规范、透明、开放、竞争力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有合理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市场,要有适应不同规模、行业、所有制的多元化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方式。球友会app
在金融机构体系层面,要有以货币经营为主的中央银行和外汇管理机构,有以监管功能为主的银行、保险、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有以存款经营为主的银行、财务公司等机构,有以证券经营为主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机构,有以保险经营为主的人身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等机构,有以交易结算为主的交易所、登记结算机构,有以金融控股为主的机构等。
金融市场体系方面,要形成一个规范、透明、开放、竞争力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有合理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市场,要有适应不同规模、行业、所有制的多元化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方式。
金融机构体系方面,要有以货币经营为主的中央银行和外汇管理机构,有以监管功能为主的银行、保险、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有以存款经营为主的银行、财务公司等机构,有以证券经营为主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机构,有以保险经营为主的人身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等机构,有以交易结算为主的交易所、登记结算机构,有以金融控股为主的机构等。
在金融监管体系层面,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进一步强化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金融稳定和发展统筹协调机制;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遏制“脱实向虚”;要健全“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推动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筑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
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层面,要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找准科技和金融结合点,进一步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供给。
在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层面,需多方发力、多管齐下。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尤其是非公司制机构的改制转型,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市场建设要求。要建立针对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的监管法律,明晰监管机构的职责及分工,为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统一法律依据。要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与金融实现良好结合,助力金融机构增速提效。
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是金融强国兴衰的重要标志。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经济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历来就是大国博弈的焦点。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影响力。
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全球资本的聚集地、金融规则的制定地、金融风险的转移地,通过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可以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金融资产定价与交易,获取国际金融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进而保护本国经济金融发展成果,维护本国利益。球友会app在全球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金融中心起到优化要素配置、辐射区域经济、提升市场活力的作用。
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GFCI)”显示,2023年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榜单中,上榜的分别为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旧金山、洛杉矶、上海、华盛顿、芝加哥和日内瓦。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首选,具有强大的金融系统和庞大的金融产业。纽约汇聚了全球著名的证券交易所、全球最大的债券市场,及众多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银行和投资公司,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投资机会。
金融强国具有较强的安全稳定环境。国际上最主要的金融强国直接爆发经济金融危机的次数不多、频率不高。即使爆发过危机,金融强国通过价格、供求等机制,特别是货币指数变动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也可能将影响转移分散,减轻对自身的影响。
金融强国的风险监管框架至少包括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保护消费权益、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市场稳定、处置问题机构等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金融强国的风险监管着眼于长期,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考虑到在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来设计金融监管制度。金融强国的风险监管十分高效,有很强的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能力。
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融人才则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金融领域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要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打造建设金融强国的人才队伍。
金融人才要强化对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认识,保持金融人才的纯洁性,拥护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刻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
金融人才业务能力需达到专业性,即新时代的金融人才必须能够准确把握金融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掌握金融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业务流程、核心能力,了解国内外金融业务的变化及动向,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金融人才需要有较强的战斗力,即新时代的金融人才必须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直面各种考验,在面临矛盾冲突时要敢于迎难而上。同时把握好斗争策略,破解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类难题,处理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两件大事。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15]
为了加快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一是要深刻理解并认识到坚定维护党对金融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性。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支撑,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需深化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并深化“金融报国”的情怀。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坚决有力、作风上自觉担当、纪律上严明规矩。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到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并确保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得到明确和实施。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党委在指导方向、管理大局和推动实施方面的能力,确保党的领导优势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够转化为经营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金融干部的原则。要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团队等“关键少数”的监督,并建立打击金融腐败和预防金融风险的机制。四是始终坚持党建全覆盖。深化金融机构的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的融合,使其与业务工作产生共鸣和相互促进,自觉地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金融工作,在党建引领下稳固金融发展的基础。[1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一方面集中精力解决就业、社保、医疗、住房和养老等民生关键领域的问题,针对社会民生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服务更深入地服务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和更多样化的消费环境,以更有效地实现金融服务人民、惠及民众和保障民众的目标。另一个方面,发挥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再分配效应,可以更加倾向于那些主要依赖劳动报酬的中低收入人群,这有助于减少收入与财富之间的差距,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总量型货币政策旨在减少公司的筹资开销、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促进公司的再生产扩张,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可能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加强了“精准滴灌”策略的实施力度,目的是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增长的薄弱环节,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并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配信贷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改善了收入分配,平衡了整体经济规模,并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
(三)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鼓励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做好科技金融文章。目前,中国金融与科技领域方面的融合仍有待提高,部分金融服务资源未用于科技创新,众多科技创新企业仍面临融资难题。应增强对科技领域的金融服务,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方式,发掘特色化的专项科技金融产品,助力科技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助力科技企业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二是做好绿色金融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也就是要求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来支持绿色发展。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论是绿色信贷还是绿色债券,其规模均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三是做好普惠金融文章。目前,小微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据了一个非常独特且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们对带动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创造税收、推动创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做出了贡献,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四是做好养老金融文章。我国老龄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挑战,要以养老为切入点,完善金融支持养老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助力老龄化问题的缓解。五是做好数字金融文章。要注重打造数字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数字货币竞争力,提高数字金融服务能力,强化数字金融技术实力,促进数字金融创新能力,提升数字金融监管能力。
(四)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从宏微观层面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应从宏观政策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应将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强化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预防和化解机制,并加强跨行业、跨市场和跨区域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预警。从微观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增强风险意识,高度关注经济和金融领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国内外监管越来越严格而产生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应增强对风险的预见和预测能力,对重大的风险因素制定明确的保护措施,并对风险的起源、传播途径、过程及其影响的广度有深入的认识。此外,应构建一个覆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评估机制,进行风险评估和审查,并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制定出有效的防范举措。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系统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建设全方位、积极主动、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架构和操作机制,增强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制度支持、科技支持以及管理实力。
(五)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现代金融体制的本质特点包括市场化、法治化、普惠化、绿色化、国际化和数字化等,应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道路上推动金融的创新和发展。习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17]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开放步伐,深化金融市场开放进程,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效率。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法治的建设,并在金融的重点和新兴领域中推动相关立法,确保金融行业的稳健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国内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和法制化程度。
改革是我国金融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及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中国也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大国。应继续做好金融工作、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需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统筹兼顾、系统安排。不仅要瞄准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精准发力,还要深入探讨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确保所有的改革举措在政策方向、执行过程和效果上都能相互补充和提升。
构建现代化的金融业,需深入了解和掌握金融行业的独特发展模式和规律,并主动学习和吸取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综合国力持续提升,金融业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金融的开放性与金融的安全性是紧密相连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全盘失败。我国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持续优化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体系,并配合执行针对性强的货币政策,以确保人民币汇率在一个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完善合格投资者的制度框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稳妥地推动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以及资本账户的开放;致力于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和以人民币产品为核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金融市场,完善和提升与金融对外开放相匹配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水平,增强市场的透明度,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确保金融的安全和稳定。[18]
(八)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要提供高质量服务、“稳”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习围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稳中求进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19]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非一日之功,既要做到“进”,“进”的重点是促发展、调结构、补短板,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发挥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职能;又要做到“稳”,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何德旭,苗文龙.怎样建立中国现代金融体系[J].财经智库,2018(4).
[3]何德旭.不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N].经济日报,2023-11-01.
[4][5][9]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N].人民日报,2019-02-24.
[6][7][8]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7-07-16.
[12]王文.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22(11).
[16]何德旭,张雪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J].财贸经济,2023(1).
[18]何德旭,王朝阳,闵逸杰.中国金融发展十年主要成就及重要经验[J].国外社会科学,2022(5).
[19]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12-17.